2014年臺灣地溝油事件
好久以前寫的筆記,不知道後來政府管理方式怎麼處理。隨意搜尋,看到有人在新聞留言1980年代台灣早就出現地溝油了。
近年食安問題頻傳,從塑化劑、銅葉綠素到地溝油與最近爆發的下腳品鴨血,不只凸顯我國食品檢驗有許多漏洞,更顯示加工食品製造過程欠缺衛生管理與要求。
工廠管理方面,以油品為例,目前國內部分廠商同時經營食品與飼料廠,因此廠商會同時購入飼料油原料與食品油原料,然而沒有人能擔保兩個廠的原料沒有混用。在追求低成本、高毛利的經營方向下,廠商未必在乎、甚至不考量產品衛生管理,因此許多加工食品的製造過程髒亂汙穢。除此之外,飼料油與食用油在進出口時,將面臨不同的稅率、檢驗時間與追蹤管理辦法,也促使廠商選擇進口劣質油品後,再利用化學方式純化,既可以減少營業成本,又可以縮短製造時間與過程,提升經營效率與獲利。GMP認證的盲點在於,GMP抽檢的母體是「加工成品」而不是原料,只要加工成品檢驗出來未出現異狀,就會通過檢驗。在現今食品化學發展快速的狀況下,許多劣質原料都可以透過化學方式轉變成良品,僅依靠檢驗是無法確信加工成品是否以良品製程。另外,GMP標章是針對產品一個一個認證,然而有不少廠商卻是把GMP標章高掛在工廠上,大部分的產品都打上GMP標章,讓消費者誤以為該廠商的所有產品都通過GMP認證,被食品大廠控制的台灣食品良好作業發展協會也沒有要求廠商撤下,導致GMP標章變成象徵,喪失其實質意義。由於公權力長期未著力於食安管理,如欲改善,可採用下列方式:
1.廢棄食用油品統一價格回收
地溝油有部分原料來自餐廳之廢棄食用油,目前雖然有合法的回收廠商,然而因為廢棄食用油沒有市價、由小蜜蜂擔任掮客將廢棄食用油轉交給廠商,既無法確保廢棄食用油是否轉移至合格廠商手中,也無法確保所有攤商的廢棄食用油都有效回收。為了避免廢棄食用油流入食用油製造,應由政府採取統一價格回收,並由特定廠商負責每天定時回收、處理,減少廢棄食用油再度流入食用油製成。
2.改變檢驗方式
GMP的檢驗方式是檢驗每一項產品的成品,沒有考量到原料、工廠衛生等問題,因此檢驗內容需要囊括工廠衛生管理與原料,確保產品從源頭就沒有受到汙染,不符合衛生要求者須立即停工;檢驗單位應以整個工廠為單位,減少廠商以單一產品得到標章就濫用的可能。
3.進出口品稅制與查驗時間變革
目前現行稅制下,進口食用油必須課徵20%的稅、檢驗時間長且需要附上證明,而非食用油只需課徵6~13%的稅、不需檢附證明,因此許多廠商進口時以1518稅號進口。為杜絕此一問題,應調整稅制,減少經濟誘因,或者廢除此一稅號,減少廠商鑽漏洞的機會。
→經濟部已經將非食用油列入限制輸入貨品中。
4.工廠執照發放方式
由於食用油與飼料用油原料不同,考量國內部分廠商同時經營兩者,未來發放工廠執照時,應該切割兩者,避免混用。
5.利用電子發票
我國政府推動廠商間(B2B)採行電子發票制度已有一段時日,由於電子發票制度規定廠商必須在時限內將交易資料上傳至財政部電子發票整合平台,政府可以利用電子化系統快速勾稽外,還能從交易明細中了解廠商的交易對象、交易內容、交易價格,並利用以上資料和市價、廠商營業利潤比對,快速掌握交易內容與交易合理性。
參考資料:
食安問題/回收油機制的4大管理漏洞
不便宜的便宜 殺了台灣美食
資誠通訊 2014年12月號 第285期
留言
張貼留言